张荫麟相关论文
20世纪书法批评的逻辑起点应属刘师培《书法分方圆二派考》.而在某种意义上,梁启超的《书法指导》更应该被看作一篇自觉的书法批评......
那是1923年的一天,京城著名的《学衡》杂志,收到一篇题为“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的文章,该文针对梁启超“老子生于孔子之后,《......
内容摘要: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对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
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转型研究,是了解今日中国历史学科主要特点和具体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史料、史观、以及史学思想多元化等因素......
张荫麟是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历史教材,因张氏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文学修养,颇受学界赞誉.与其它史学专著相比,在文字表达、......
抗日战争期间国内一批知名学者随清华、北大、浙大、中大、山大等学校迂至西南三省,由张其昀、张荫麟,贺麟、钱穆、朱光港、谢幼伟......
自从20世纪90年代“史学批评”研究逐渐展开以来,因其对历史学学科建设意义的不断彰显,被关注的程度持续提高,尤其在史学理论研究......
本文以新会梁启超(1873—1929)、番禺麦华三(1907—1986)、东莞张荫麟(1905—1942)三位代表性人物为例,论述广东籍书法家、书法理......
面对浩瀚的中国历史,如何能够充分地汲取其中的营养,使自己变为一个聪慧通达的人?樊树志先生的这本《图文中国史》,延续了以前的讲......
近三百年学术史研究是张荫麟早年治学历程中倾注心力最多的学术领域,他最初在学界崭露头角,得力于在这方面的长期积累,其研究契机......
历史审美就是把史学范畴的“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它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外的第三种审美存在方式......
方伯谦与丰岛海战郑守正丰岛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序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丰岛位于牙山锚地以西约20,故是役亦称......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历史哲学领域颇有建树,他批评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等传......
东莞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史学家。在清华求学时期,他就对某些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留学美国时期,重视以跨学科视角开展史学批......
张其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他一生中与众多知识分子交往密切。柳诒徵是张其昀的良师益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钱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
<正>王振铎是中国博物馆界的一名科学工作者,他的工作之一是做出中国古代科技模型,配合博物馆的历史陈列。模型,是博物馆陈列中的......
粤籍史家张荫麟年少已在学界成名,同时对于政治长期有着超乎寻常的关心。"七七"事变前,持费宾社会主义之学说,同情中共,抨击政府对日......
张荫麟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存在一个转变过程。1933年,他在《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一文中确实批评了唯物史观,但他批评的主要是那种......
《国史大纲》与《中国史纲》两部史学名著,成书于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著史宗旨方面,钱穆著《国史大纲》意在以史学而......
<正>一《现代》杂志1932年创刊号上,有"献给一九三二年歌德百年纪念祭"广告一则,其中介绍了郭沫若翻译的"歌德两大名著",即《浮士......
期刊
【正】 三十年代初的清华园,是《早春二月》中的芙蓉镇,一座“世外桃源”。校园中的古月堂,据住在这里的诗人吴雨僧(宓)教授说,便......
<正>1933年上,陈寅恪给傅斯年写信力荐一位青年:此君"言归国后不欲教授哲学,而欲研究史学,弟以为如此则北大史学系能聘之最佳。张......
张荫麟先生自觉以新史观为指导写作通史,以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训诲功用、现状渊源五个标准和因果、定向、演化、矛盾四个范......
<正> 1920年春,梁启超先生欧游归来,1922年执教于清华学校,后与王国维先生同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国学导师.门墙之下,涌现了一批后起......
<正> 张荫麟(1905—1942)笔名素痴,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史学家,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史学贡献除著有红极一时......
张荫麟提出了所谓"默证之适用限度",规定使用默证法的条件是"必须所有事实均经见闻,均经记录,而所有记录均保完未失而后可",甚至宣......
八十年前,张荫麟发表文章批评顾颉刚误用默证方法,给史学研究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默证几乎成为历史研究法的禁区。然而,张荫麟所依......
张荫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现代史家,其平生志在通史,曾对通史编撰的重要性、史实的选择、统贯史实的"秩序"以及表述方式进行了较为系......
张荫麟是近代著名学者 ,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上均有建树 ,对于中国通史的编撰提出了独到的理论和认识 ,对通史撰述的意义、笔削......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享誉学界数十年,然其背后的通史方法论尚少全面而深切的探讨。《通史原理》是张氏晚年集编、著、译于一的重......
<正>若把读史比于登山,我们正达到分水岭的顶峰,无论回顾与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广阔的眼界。民国学界群星灿烂,名家辈出,其中有一位......
自1934年张荫麟和吴晗相识,到1935年吴晗帮助张荫麟编写历史教科书,两人友情已极为深厚。在国难当头,他们迫切希望"以史救国",展开......
张荫麟《中国史纲》记述了从先秦迄东汉的一部通史,叙述朴实深刻,语言精练幽默,颇为学界赞誉。本文从张荫麟在撰写《中国史纲》时......
<正>偶识张荫麟,还是在书店中看到他的集子《素痴集》。第一眼其实是被集子的名称所吸引。细看之下,才知道这是一位天才的言论集。......
历史讲述法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何优化高中历史讲述法?笔者品读《中国史纲》后,认为教师在讲述时应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